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开始回归理性,很多曾经被炒作的概念都在坚实的增长中找到了新的定义。在商务部信息化司、商业改革发展司和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电子商务应用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白皮书》正式启动,这是否能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产业,就像一团雾气,令人看不透。随着互联网产业的第二次浪潮降临中国,随着大批的.com再度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随着短信、网络游戏、在线广告迸发出盈利的火花,电子商务的沉默依旧与互联网产业的优异表现之间的反差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否也是电子商务今天面临的命运选择?
2003年12月26日,带着各种困惑,国内电子商务领域的精英们聚首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首先聆听了研讨会前一天刚从美国赶回的商务部廖晓淇副部长对大洋彼岸的电子商务情况所做的介绍。谈起国内的电子商务,作为政府官员,廖的讲话显得很实在:“开展电子商务应该以需求为导向,这是根本,要讲效益,讲投入产出比,循序渐进,不搞花架子。”一句话就定了调子,尤其是提到“不搞花架子”,切中了电子商务的要害。会上就有企业界的代表提到,赚不到钱就不是电子商务,概念的炒作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一次研讨会难以改变整个行业的命运,但是这一天综合了官、产、学、研的热烈讨论却可以催生改变这个行业的某种力量,对这种力量的讨论是从电子商务的兄弟——电子政务开始的。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网研中心”)是这次“电子商务应用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作为网研中心的主任,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从目前国内已经实践得较多的电子政务领域出发,给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诠释。
电子政务带来启示
虽然电子政务的提出在中国是晚于电子商务的,但由于电子政务工程一直有政府在积极推动,所以电子政务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因而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很多经验是可以借鉴到电子商务上来的。张维迎教授在会上提出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三个弱点,几乎都是电子商务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着的。
首先,电子政务网站的信息披露比较充分,但“功能上网”做得往往比较差,此种情况同样也曾经在国内相当多的电子商务企业中存在。在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早期,很多网站都采用了门户的发展思路,大量的商品信息被摆到网站上,但是实际的交易却很难从网上得到解决,网上的交易在网下完成,电子商务就成了“挂羊头卖狗肉”,徒有其网了。从现在比较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来看,网上交易功能的完善往往是其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其次,国内电子政务工程的整体设计都是以政府为中心的,缺乏国外比较成功的电子政府所体现的“客户导向”理念。对这一点,张维迎教授特别提出,虽然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但其本质都是以电子化手段为特定的对象提供服务,比如瑞典的24小时政府,就是把公民作为政府网站的客户来对待。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普遍具备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验理念。但最大的问题是,一直以来,这些企业所搭建的第一代在线交易系统都是“以商家为中心”的,未能进行重新设计。对于一个24小时不停运转的电子商务网站来说,从架构设计的层次进行系统切换要冒很大风险。尽管做出这样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甚至非常危险的事情,但国内的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在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将在今年开始考虑系统升级的计划,而这些改变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完成从“以商家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如果说“功能上网”的完成解决了国内电子商务网站的生存问题,那么升级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系统将是今天众多电子商务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此外,张维迎谈到的电子政务的第三个弱点可能会是影响电子商务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潜在问题,这就是行业发展中逐渐出现的“纵强横弱”现象。以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B to C型网站为例,各网站的专业化正日益显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开始树立,书、音像制品、数码产品、IT配件、时尚礼品、卡类商品等不同领域都已经出现了各自的龙头企业。而随着各家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个电子商务领域的资源却并未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尤其是产业链中一些共用资源,也被各网站的垂直化发展所累,没能形成独立的产业规模。当现在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进入真正的规模化经营时,来自物流、客服等各方面的压力必然会成为产业发展的桎梏。
张维迎教授提到的以上三个有关产业发展的问题,在电子政务领域是同时出现的,而在电子商务领域则是阶段性的问题,目前国内多数电子商务网站面临的是第二个问题,而真正想到去解决的,还是少数。对于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第三个问题,由于目前各企业都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也没有企业能意识到。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领域出现相同的问题,给电子商务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可以借鉴的行业模型,但这些问题的提出是从整个产业发展的层面得到的,还有很多电子商务自身特有的问题,非常具体,却也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相比之下,这些问题是与会者最为关心的。
“老大难”依然存在
自从电子商务的概念产生,这个行业就一直面对三个最大的难题,就是网上信用、支付手段和线下配送。在这次研讨会上,记者接触了很多企业界的代表,在和他们私下交流时,话题也多是围绕这三点来讨论。这些企业中有的已经建立了比较成功的业务模式,在配送和支付的处理上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有些还已经开始研究适合自身发展的信用评估体系。但随着互联网应用环境的不断成熟,三个问题也都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对网上支付的支持力度已经很高,但很多新的问题仍层出不穷。一些由零售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对网上银行小额支付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国内网上支付方式的一些弊病。由于目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仍是由银行作为主导,对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并未能做出有效的细分,导致目前电子商务中最常见的低价商品很容易成为企业经营中的鸡肋。会上就有国内连锁超市企业的代表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李晓枫副司长提出了银行业是否会放开小额支付代用形式的问题,而李晓枫也承认,确实由于国内银行建立统一的银行卡支付体系之后,引出了部分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问题,但对于代用型支付手段,国内的银行业仍是明确不支持的。若手机支付变为可能,相信很多问题还将会把移动通信运营商卷入进来。只有当网上支付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支付方式时,电子商务才能算实至名归。
配送环节的问题并不很明显,但又非常普遍。作为销售环节中服务的主要部分,网下的配送模式始终没有太多变化,很多企业仍在采用传统的邮政服务,而自身有实力做配送的也是屈指可数,还是那几家大网站。而这个环节的问题恰恰说明仍有很多机会在物流领域里等待人们去发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化也许可以为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保障,但首先要求今天的企业们能为这样的物流企业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这似乎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信用的问题其实是传统企业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但网上信用的难点在于互联网本身的不可靠性,这一点是与会人士感触最多的。尽管如阿里巴巴和易趣这样的网站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诚信价值体系,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在信用问题上还是必须靠政府来推动。作为研讨会第一位演讲嘉宾,商务部的廖晓淇副司长就明确提出,企业与政府要携起手来,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环境建设,特别是法律法规信用体系建设和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建设。
为何这些传统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次研讨会上很多人提出的问题最终都能归结到这些“遗留问题”里,这是否说明整个行业在自身的发展中仍有很多体制上的缺陷?本次研讨会上,商务部信息化司王新培司长代表三家主办单位宣布启动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白皮书》课题,或许能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并从政府的层面来推动一些相关产业政策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