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前段时间纷纷扬扬的“妞妞事件”虽未盖棺论定,但似乎也算尘埃落定。此际,深圳某报社和出版妞妞图书的某出版社发出“联手呼吁”:青少年网民要远离网络毒品,做文明网民,此举被网友认为是在拐弯抹角地影射近日网络热炒“妞妞事件”是受到虚假网络资讯的误导,同时也“为封杀相关言论制造藉口”。某中央媒体也被网友指出参与其中,网友纷纷抗议,这是又一“妖魔化”网络的行为。
互联网不是造谣机器
最近几天,网友“薪如刀割”发现,与一周前网络上热烈讨论“妞妞事件”的情形相比,这个事件几乎完全淡出了网民的视线。表面看来,国足小组未出线,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眼球,似乎已经鲜有人再关注不了了之的“妞妞事件”。事实真的如此吗?有网民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关于该事件的讨论帖子,在网络上或是被屏蔽遮罩,或是被删除转移。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媒体和中央媒体,通过文字或影像形式,在透露出这样一种信息:要远离网络毒品,做文明网民。这种倡导虽是老生常谈,从其出发点看也是有利于青少年、有利于网络的好事,但在“妞妞事件”尚未结束、倡议发起者之一为出版妞妞图书的出版社的情况下,倡议书难免会被网民认为这是向网络舆论发难,也从而揭开了网媒和传统媒体关于“不要‘妖魔化’网络”的讨论序篇。
在“关于远离网络毒品,做文明网民的倡议书”中,发起单位认为,当局必须“共同倡导加强网络安全监督,防止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被网络虚假资讯毒害、误导”。有网民坦言,这是为近日深圳实行网络舆论封锁找借口,其目的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1月18日,《中国经济导报》发表署名“肖余恨”的评论文章认为,深圳“妞妞事件”在由网络触发之后,迅速形成一股强烈的舆论风暴。除了深圳本地的媒体保持“可以理解”的缄默之外,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都予以了报道。几番追问之后,深圳有关方面最终出台了一个仍然备受议论的“调查结论”而令此事暂告一段落。令人感到忧虑的是,深圳有媒体却“适时”地“痛定思痛”,发起了一场耐人寻味的“拒绝网络毒品”运动,大有将“网络妖魔化”之势。如果有心人将由传言带出继而成为公共舆论监督对象的“妞妞”及其高官父亲以及深圳对这一事件的处理结果,与对“网络传言”的严厉批判联系起来,不能不让人闻到一丝异样的气息。
肖余恨分析说,就“妞妞事件”来说,如果没有“网络传言”,妞妞的父亲李意珍副书记,就不会走上舆论的前台,成为公众监督的对象。因此,“网络传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舆论监督路径的不足。而网络上,人们根据自己的怀疑,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某些“人”和“事”的质疑,是有着基本的合理因素的。对这些怀疑能否给予足够的重视,则考验出政府是不是具有察纳雅言的胸怀和能力。
肖余恨认为:当然,群众的“怀疑”多半是来自于直觉和判断,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导致“细节”失真,但是,群众的强烈“怀疑”,往往反映出事件的“表现”与“真相”之间有较大的反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适时介入,通过公布相关信息进行解释和平衡。因此,对“网络传言”,虽然不可全信,但也不可“妖魔化”,必须对引起众议的“网络传言”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这些传言,就是打开腐败之门的一把钥匙。
同时,一个题为《什么人害怕“网络谣言”?》的帖子也在各个论坛被频繁转贴。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论坛上,网友“黄河颂”转贴的这个文章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回应。帖子作者评论说,由于这两年因为网络被中纪委或检察院查处甚至送进了大牢的大有人在,如山东出名的下跪副市长李信、黑龙江宝马案中的黑龙江省前政协主席韩桂芝,还有因SARS问题被免职的卫生部前部长张文康,这些事例全都是先由“网络谣言”引发,最后渐渐显现出了现实轮廓,并由此促进了中国的廉政建设及法律建设的发展。
关于“网络上面人的素质低”的说法,有网友力辩说,根据一些国内大型论坛的综合调查,在时政论坛上面讨论的在校大学生不超过20%,未成年人不超过5%,而正常上班族及企业管理人员超过70%以上,还包括相当部分的各部门领导及企业管理人员,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国家建设的精英,其素质不可谓不高。某些人愣说网站BBS上的人素质不高,完全是凭空捏造,故作危言以耸众听。事实上,网站上对时政有兴趣的人,其素质明显高于其他言论环境中人的平均水平,说网民素质不高完全是诽谤污蔑我们网民的素质。
这个帖子最后说,害怕“网络谣言”的人是谁?清官没必要害怕,害怕的人就是贪官污吏。
“网络传言”的价值所在
今年8月4日,曾一度引起轰动的四川雅安公安局局长李海自杀案有了结论:李海收了黑社会钱财,最终自绝于人民。先前关于身患疾病,对工作缺乏信心的说法不攻自破。在李海身亡后,各种说法不胫而走,网络上关于这一事件的传言纷起,继而引起媒体注意,多家媒体从各种渠道侧证了李海的“非正常死亡”大有蹊跷。事实证明,网络上的“传言”并非没有道理。在没有应有的传播路径的情况下,舆论只得以“网络传言”的形式释放能量。
我们再联想到黑龙江的“宝马撞人案”、江西上饶市委书记余小平自杀案等有关部门的处理方法,都不禁让人感叹不已。虽然舆论一度将“宝马案”与韩桂芝联系起来,有关组织部门也出面澄清,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什么空穴来风,现在韩桂芝因违法乱纪早被“双规”,而主审苏秀文一案的法官收受钱财也被查清,可见,舆论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余小平自杀一案,迷雾重重,在经过近一年调查之后,才公布了其违纪的一些事实,但这样的事实并不能令人信服,舆论依然为之沸腾。
再追溯湖南长沙县委书记李振萼于去年11月1日在该县青竹湖高尔夫球场内,因电瓶车发生意外受伤死亡后网络上对其是否因公殉职的议论,都证明了群众对官员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有关部门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危机公关,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传播路径的话,那么只会加重这种危机,导致舆论越发偏执、“网络传言”更加“不理性”。
事实证明,虽然不是绝对如此,但当群众对某些事件真相的怀疑蔓延成舆论的汹涌大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总会有水落石出的结果。尽管在事发当初,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信息总会迷离人们的视线。值得欣慰的是,“网络传言”、“群众怀疑”的合理内核,已经得到有关高层的重视,比如,网上舆论不仅成为新闻媒体的重点关注,也引起了许多部门的关注。而中央巡视组把“民间故事”作为反腐败线索之一,则是尊重群众怀疑的“合理性”的表现。
“妖魔化”网络可以休矣
近些年来,我们的许多媒体似乎总是热衷于使网络变得妖魔化,仿佛网络就是洪水猛兽,就是一切罪恶的渊源,就是颠覆我们社会和生活的凶手。纵观所有的媒体,凡是关乎网络的社会新闻,十之八九都是一些负面的新闻报道,大的到北京网吧的熊熊大火,小的到因为网恋或者网络聊天所引起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反正所有的罪恶或者社会的不适,都是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的。就如同我们曾经听到的一样,“互联网,是个筐,所有的错误都能往里面装。”其中,最为人瞩目和诟病的就算网吧和网游了。
长期以来,网吧都是媒体“妖魔化”的对象。打开报纸,你经常可以看到中学生因为上网聊天而误入歧途的新闻,至于犯罪分子以网络为媒介实施犯罪的消息也是不绝于耳,以至于中新社的一个新闻标题是这样的“网吧坏消息可随手拈来”,在人们眼里,网吧成了罪恶之渊薮。在相关部门看来,不把网吧一棍子打死,就好像不能彻底解决网吧带来的问题。网络游戏尽管已经成为公认的一项产业,但其所受的非议也比网吧好不了多少。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它既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对于网络所带给社会的变化,我们既不能以全概偏,也不能以偏概全。
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加以具体分析解决,一味的指责和过度妖魔化的渲染,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于网络,这种受益,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即使是那些把网络妖魔化的人,他们也不可否认,他们也是网络的受益者。本来类同于广播、电视一样的网络,偏偏被如此“妖魔化”,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