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读者到携程旅行网上订机票,错把网址“www.ctrip.com”打成了“www.btrip.com”。奇怪!电脑屏幕上跳出来也是一个机票、酒店预订网站,页面与携程网相似,但细看之下,却不是携程。记者随即致电携程网总部,携程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当时没有注册相近的域名,近来网上冒充携程的“李鬼”频频出没———“傍名牌”已经蔓延到网络经济中。
相似域名早有先例
携程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被相似域名害苦了的还有不少网站。2000年的时候,雅虎就曾经借助法律手段起诉了多达37个与www.yahoo.com相似的域名。
相似域名的问题从域名诞生之日起就困扰着不少的企业,首先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域名的后缀不同导致的:国际域名向公众开放的后缀有三种,即为最熟悉的.com,常用的.net及.org,再加上中国特有的后缀.cn,一个域名的后缀就有6种以上,例如一个叫做AB的域名,可能被6个公司分别注册成www.AB.com、www.AB.net、www.AB.org以及上述域名再加上.cn的域名。如此以来,在一个域名的基础上,只靠后缀就衍生出很多的相似域名来,不仅给用户造成了疑惑,而且对于使用该域名的公司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近几年来,不少媒体都报道过这类事件,最后结果几乎都是相关公司花费不菲的代价拿回相似的域名,其间花费的金钱和精力相当巨大。
后缀相似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公司的重视,国内大部分网站都有专人负责域名保护,并尽可能地把相似的域名买到手,即使不用也不给别人钻空子的机会。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途径,尤其是使用域名比较早的公司,其后缀相似域名问题比较严重,像天极网的“同门域名”www.yesky.net就不在手中,而www.QQ.com.cn的域名同样也不在腾讯手中,这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李逵”遭遇“李鬼”
但是另一种的“相似”从手法和结果上就更加令人防不胜防了。
携程旅行网是国内知名的旅游预订网站,树大招风,自从携程在美国上市后,一大批冒充携程的“李鬼”出现在互联网上。据携程负责人介绍,除了“www.btirp.com”外,还有“www.c-trip.com”、“www.ctirp.com”等一大批与携程的域名“www.ctrip.com”相似的域名出现,这些网站的业务都是酒店、客房预订业务,有的页面与携程相似,有的索性取名“携行”,还有的则制作与携程相似的会员卡和会员手册在机场、车站、酒店发放。“李鬼”网站中部分是有经营资质的旅行网站,通过抢注与携程相似的域名,链接到自己的网站上,借此瓜分携程的市场份额,还有一些却是没有旅游预订经营资质的企业,希望通过“傍名牌”的方式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
除了域名以外,携程旅行网执行副总裁范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许多订房公司的会员手册内容排版完全模仿携程的格式,连服务电话都有人弄得似是而非。携程最早的预订电话800-810-5599,当时在北京即有订房公司租用了800-810-5559这个电话。前几年,携程上海总部的电话是53850200,有一个不知名的小订房公司用53852000的电话做预订电话。如果说这些都让携程有点哭笑不得外,最近却发生了令携程最为不满的事情。前几天,一个www.ctirp.com的网址突现网上,点击这个网址居然就连接到同样也是经营网络旅游服务的另一家网站上。“他们只是将我们的‘ctrip’中的‘ri’颠倒了一下,有很严重的误导嫌疑。”范敏说。
相关法律还有空白
记者采访了上海北方律师事务所吴平律师,他是最早涉足计算机域名保护领域的法律专家,他告诉记者,域名纠纷越来越多,已经引起了我国立法司法部门的重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出台了《域名争议解决办法》,最高人民法院也对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做出了司法解释。他认为,对于“李鬼”注册的域名与原告的注册域名近似,如果足以造成相关公众的误认,就已经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北京证泰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管李鹏律师表示,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域名方面还有一些欠缺,主要原因是这些问题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目前主要是靠国家相关部门的行政性法规作为依据来认定,如2002年9月实行的信息产业部制订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及同时实行的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制订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不过这些相关法规的规定比较宏观,具体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在设计利益的问题上,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网络时代的来临让老百姓的生活又添了一份“菜”,同时还给大批的从业者送来了一碗“饭”。现在这碗饭也不算好吃,还有不少人看着别人的碗,于是乎问题来了,怎么办?
法律肯定是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办法,虽然目前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法律也会逐渐完善,想借着别人名气发财的人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