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
  • 宁波市互联网协会官方网站!
首 页>>行业新闻>>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状况 大众化历史的十年之路

发布日期:2004-02-27

    【日经BP社报道】大概是1999年,那时美国出现的互联网热,或称为IT热的潮流正好达到高峰期,不久即出现泡沫,最终则赶上泡沫破裂的阶段。无论任何事情,只有经历一定的岁月后再重新回顾时,才能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这句话恐怕也可以用在互联网上。

  说句大话,笔者80年代末就曾想像到“互联网10年后的状况”

  笔者最早知道互联网的存在是1988年前后,那时笔者进入东芝后,被分配到东芝信息研究所工作。当时还只有在UNIX系统上运行的基于文本的应用程序。那时候,东芝并没有将互联网视为“种子业务”,而是将其看作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的工作环境。研究所里铺设了基于TCP/IP协议的LAN,实现了基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最先进的信息共享环境。这种环境是由对国外信息非常敏锐的所长与研究人员几乎完全自主构筑的(笔者并未参与构筑工作)。还经常使用电子邮件,与外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

  不仅是东芝,其他电子厂商估计也是这种情况。那时,综合电机厂商作为种子业务而认真对待的反而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这是一种由ISO推动的用于计算机通信的7层结构协议。至于其用途,举个例子来说,可以将不同厂商的大中型计算机顺利地连接起来。负责此项工程的工程人员虽然夜以继日地与其他公司进行连接试验,不过最终也没有普及起来。最近已经完全听不到OSI这个词了。

  最终得以普及的不是OSI,而是TCP/IP,也就是互联网。但是,80年代末很少有人会想像得到互联网会在不久的将来演变成一种流行文化。不是吹嘘,也许算是有一点吧,笔者就是这类少数人中的一员。

  “普普通通的大众使用计算机网络,随心所欲地制作文档、音乐和视频,并轻松地相互交流的时代将会到来。大众自我表现的机会,将会因此而增加到与过去根本无法相比的程度。这个时代估计大约就在10年以后(2000年前后)”,当时我写了一篇以此为中心的随笔,参加了公司内部举办的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主考委员中有一位与东芝结下不解之缘的小松左京先生,我始终相信大概就是他选中了我的文章。

  虽说自己现在拿过去的小事来自夸,真有点儿不好意思。不过,让那篇随笔中的基本观点长眠于公司内部的作品比赛里,连我都觉得可惜。当时至少应该好好地修改一下,拿到专业杂志上去发表。因为文中的基本思路预见到了此后10年互联网的变化。

  笔者在随笔中所写的内容,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人人都在做。不过,在那时,也就是80年代末期,可不是普通大众所能及的事情。除研究所等单位以外,甚至连电子邮件都没有人用。

  研究人员是“把握流行趋势的感觉”不足,而记者则是“洞察飞跃性革新的能力”不够

  就连笔者当时的上司和同事也都是无的放矢地夸奖一番,说什么“小林君,了不起呀,真有文才呀”。完全没有一位工程师注意到“互联网的大众化趋势”、“网络社会的来临”等关键问题。假如有人认真考虑的话,也许就会在互联网应用的产业化规划中开始行动起来,但这种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虽说也曾有非常宏大的大型计算机开发项目,但研究所从根本上欠缺的是把握流行趋势的观念和感觉。

  此后,笔者从东芝辞职后,进入了日经BP社。在这里笔者干了两年多电子专业杂志的记者和编辑,不过在此期间几乎没有注意过互联网。对于这一点,是笔者当时的能力所限。如果对未来某个方面抱有明确目标的话,也许就应当确定一个沿这个方向不断前进的道路。但最终取而代之的是,笔者进了一家出版社,选择了一条所关心之事随时变化的、匆匆忙忙的人生之路。

  总之,编辑部里当时从未谈论过有关互联网的话题。不过,曾经偶尔地在工作中使用过。当时,由于可通过计算机通信,连接互联网,因此笔者记得曾经通过互联网,让驻香港的一位撰稿人发送过报道文章。知道这事的同事们佩服地说“噢——,您竟有这么方便的东西!”。说起对互联网的认识,当时也就是这种程度。

  90年代初期,提姆·博纳斯·李(Tim Berners-Lee,互联网之父)大概已经完成万维网的开发,而当时还极少有记者关心此事。专业杂志记者虽然精通于追随业内的“渐变”趋势,而对于将对社会带来巨变的“飞跃性”技术革新,则往往容易忽视。

  预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信息混乱局面的出现

  此后,笔者于93年夏季留学到了美国。由于大学新闻系课程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的讲座,所以曾经试听过。这种讲座其实就是在互联网上,主要通过政府机构的数据库获取公共信息的培训。

  就是使用Gopher和FTP等文本格式的命令来搜集信息。不过,几乎完全没法用。那种东西,估计仍旧只有工程师才能熟练使用。甚至连那位本来应该给学生示范的新闻系讲师,都不停地敲打着键盘,嘴里嘀咕着“嗯,怎么回事?奇怪呀”,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到所需信息。

  普通民众强烈感受到互联网的存在大概是到了第二年,即94年。这一年,一种名为“Mosaic”的、具备GUI(图形用户界面)的真正的网络浏览器,以大学为中心开始向整个社会普及开来。互联网的使用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由于以MP3为代表的文件压缩技术逐步普及,而使得音乐和视频文件能够在互联网上频繁地交换,大概始于1998年前后。互联网在现实中的发展进程比笔者当初的预测要快一些。

  另外,有一点则与当初的预测出入较大。88年写随笔的时候,笔者曾认为网络社会将会以更具组织性的形式出现。比如,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唱片公司,这些拥有丰富经验的现有媒体将会驾驭着新闻媒体、建立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但是,现实则正好完全相反。互联网开始向普通民众普及的90年代上半期,反而出现了暂时的信息混乱状态。由于网页爆炸性地无序增加,垃圾数据充斥,一段时期以来甚至有人指责说,“仅靠新奇,互联网根本就没有用”。这也许是因为互联网是以大学生为中心而普及的,因此肆无忌惮的反文化特征过于膨胀了。

  作为病毒等各种安全问题,当时那种混乱状态产生的后遗症至今仍留着一条尾巴。基于P2P的盗版问题也是其中之一。

  因忽视互联网的存在而遭到惩罚的行业

  当初,现有媒体觉得互联网根本不值一提,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如今,出版及音乐唱片行业就已经遭到了惩罚。出版业长期的不景气肯定是间接地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比出版业更悲惨的是唱片业,由于遭到网络盗版的打击,日美两国均面临同样的局面,销售额与最高峰时相比下降了近3成。

  不过,对于美国来说,由于出现了像苹果iTunes一样的新一代商业模式,因此音乐唱片业即将迎来黎明。而在日本,网络音乐发送业务根本就没有发展。这大概是因为,围绕网络所发送的音乐原版盘所有权,唱片公司与拥有艺术家的文化经纪公司之间的谈判仍然难以取得进展(在日本,由文化经纪公司拥有音乐原版盘的所有权)。在这一点上,美国则由唱片公司拥有原版盘的所有权,因此向网络发送的过渡相对就容易一些。

  与出版和唱片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将互联网造成的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的是广播电视与电影等视频媒体行业。这是因为,现在的互联网要想接收视频数据仍很麻烦,因此盗版出没的互联网黑市的交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在此期间,视频媒体行业通过针对性地研究唱片行业遭受的损失,就可为今后如何开展网络业务而制定一个万全之策。比如,好莱坞电影公司此前整体起诉了销售DVD保护技术破解工具的商家,而且就在前不久已经在一审中胜诉。

  传统媒体的网络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在美国和日本,街道两边的CD商店已开始陆续关张。现有的问题在于,这种现象将会蔓延到哪些领域、发展到何种程度?这一问题是单靠想像是无法预测的。其原因在于,也许是由于媒体之间合并联合的趋势得以发展的缘故,像索尼等在同一集团内部同时拥有利害关系相反的企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前不久,索尼已经利用爱华品牌推出MP3播放机,不过,索尼音乐肯定高兴不起来。

  另外,网络发送目前还不赚钱。有的企业编织出来的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商业模式,比如苹果公司就是利用iPod(硬件)来弥补iTunes(软件)的亏空。这种情况正好与电视游戏行业完全相反。还要考虑到各种媒体行业的商业习惯,被迫对业务进行重组,单纯地从技术方面把握其未来前景,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本页网址:http://nbis.cn/news/855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