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习惯于按照电子邮件的重要性而决定如何删除与保留的网民们——只因为他们不愿意花钱享受收费邮箱的大容量服务——有一天发现,他们不再需要为此发愁。免费邮箱突然大得令人吃惊,足够把他们一生之中写过的情书都保存在里面。“他们做了一件好事,不是吗?”一位姓黄的艺术系研究生说的“他们”指的是为他提供免费邮箱的那些网站。他拥有3个免费邮箱。
不可否认这是一件好事,不过网站并非出于慈善的考虑。走过寒冬的互联网公司开始重新评估网民——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成千上万个免费邮箱的主人——的价值。由此,互联网重新进入眼球经济时代。
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第二次免费盛宴。此前的一次开始于四年前的疯狂泡沫,结束于泡沫破碎后的萧瑟寒冬。
Google掀起巨浪这场热闹的相互追逐开始的标志是最著名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在3月31日推出的免费邮箱Gmail.这个名字独特的免费邮箱的容量是1G,即是1000兆,放得下两三部从互联网下载的电影。这个数字是msn的500倍,是yahoo的250倍。
忠诚度极高的Google用户兴奋不已。Google发放了1000个测试帐户,据说每个帐户被炒到几百美元。这个价钱可不是Google定下来的。
随后,Google在搜索引擎领域的老对手Yahoo迅速宣布今年夏天将它的免费邮箱的容量从原来的6兆扩大到100兆,微软也传出7月扩容Hotmail的风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不得不接招,Tom推出10兆邮箱,新浪从9兆扩大到30兆,原本容量最大的网易更是一口气从25兆扩到260兆。当然,一切都是免费的。
对手的激烈反应,看来只是Gmail成功撬动市场的注脚。在这场邮箱之争中,发动者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势大力雄。
Google在搜索页面中加入广告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并进行IPO后,充裕的资金急切需要寻找新的投放点。Google同时推出了免费邮箱Gmail、社交网络Orkut和比较购物Froogle三项新业务,可以看到Google的急切的心情与雄厚的实力。同时Google也是技术的领先者。
“但是,Google进军其他业务的一个致命缺陷是没有稳定的登记个人详细资料的注册用户群。”广州尚易公司首席运营官、经历了中国电子邮箱业务全过程的陈诗峰说,“最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免费邮箱。”
事实上,聪明的Google更想出了扫描邮件以插入相关内容文本广告的招数,假如别人给你发了一封抱怨记性不如从前好的邮件,你就有可能在这段话旁边看到一条脑白金广告。从来就是赔钱生意的免费邮箱居然也变成了一棵摇钱树。
不过,也正是这一招数使Google诉讼缠身。尽管辩称扫描将采用纯机器操作,它还是被德国联邦数据保护委员会Andreas Hermann认定违反保护隐私法。在欧美市场,Gmail因此蒙上一层阴影。不过在用户更多的亚洲市场,它却依然风头正劲,聊天室里甚至有人以“有Gmail邀请权的男人”的名头自我标榜,招摇过市。
门户网站放下身段Gmail不仅成为网民吸引异性的工具,更在互联网制造着震动。
网易科技频道的编辑阅读到Google推出Gmail的新闻之后两小时,丁磊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立即拨通了北京的电话商量对策。“如果1G真的出来,我们怎么活呀?”在内部会议上,这位年轻的领导者问他的下属。
这种震动与震动带来的回应将免费邮箱推向了互联网的中心地带。但实际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门户网站在几个月前就开始进行一些转变的尝试。
Yahoo将1000台服务器搬到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6月21日,Yahoo推出没有盈利要求只承担吸引人气功能的中文搜索门户网站一搜网,目的在于提供更加细分的服务吸引更稳定的人群。
这样的转变并不止于Yahoo,各家网站纷纷改进服务以满足需求,推出种种活动以增强与用户的联络。比如今年年初,搜狐与网易分别高调举行在用户中选拔代言人的“彩信小姐”与“网易摘星”活动。这种旨在联络感情的“秀”在互联网可是一件新鲜事。
最明显的表现还是这场邮箱扩容浪潮。尽管是由Gmail直接触发的,但不少人认为即使没有Gmail,扩容也迟早会出现,区别只是“量级”不会一下子提那么高而已。因为MP3、在线电影等新产品的出现带来了新需求,一首歌曲大概需要4兆左右的存放空间,一部电影通常需要好几百兆,才几兆大的邮箱还能做什么呢。在更关注用户需求的转变与更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里,这必然会反过来促成互联网新产品的出现。
“泡沫破碎后,互联网走进一个对金钱极度渴求的年代,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都被遗忘了,”Yahoo中国总裁周鸿一说,“到我们走出冬天时,才逐渐意识到要回归到努力满足用户体验上来。做好基础服务才能赚钱,这是这个产业的转折,也会是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
周鸿一把互联网比喻成餐厅。“如果一个餐厅饭菜、茶水、纸巾都要收钱,服务员上菜也要收钱,这个餐厅很难做得长久。”6月22日,他向本报记者解释网站纷纷扩容免费邮箱的原因,“有服务才有用户,有用户才能赚钱。”
网站开始转身的重要前提是在盈利,当短期资金不再是压力时,他们才有构筑长远未来的能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从去年以来开始做到这一点。比如新浪,首页上不足8个字的广告提出的价格是每天9000元,而且广告客户已经排到了9月。
与用户更稳定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互联网而言,催动门户转身、眼球经济重新到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短信神话的破灭。这使网站开始追寻与用户的稳定的联系方式。
这个意外的神话随着“移动梦网”的短信联盟而崛起,又因内容不健康、收费不规范而在鼎盛时期遭遇政策限制与电信运营商控制的双重打击。
从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到,去年贡献了近一半收入的无线增值业务(包括短信、彩信、语音等)在今年第一季度发生了明显改变:新浪的收入增速放缓,搜狐非广告收入(主要来自短信等无线增值业务)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3%降为61%,网易的无线及其他服务方面的收入为68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减少12.3%.随着信息产业部《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在第二季度进入实施,网站收入继续锐减,股价也应声而跌。新浪下降16.62%,搜狐下降14.89%,网易下降9.33%.“早在去年年中,我们发现短信模式造成的官司费用跟收入相比实在不划算,再加上后来和中国移动因为分成问题谈崩了,就不惜违约赔钱退出了短信联盟,想专心做一些可以正当地稳定增长的业务,比如网络游戏,”网易一位员工说,“当然,首先要用免费邮箱将他们固定下来。”
对于2000年从安岭科技手中购得国内开发的第一套Coremail系统并积累了近6000万免费邮箱用户的网易来说,免费邮箱显然是所有业务的基础。哪怕内部反对再激烈,它依然坚持了申请注册网络游戏即送免费邮箱的策略。
对于这些没有搜索技术的国内网站来说,这样的判断得到了权威调研机构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支撑。它在今年1月发布的第13次调研报告中指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网上服务是电子邮箱(个人申请的免费邮箱占邮箱总量的74.4%),比例高达88.4%,搜索引擎排在第二位,占62%.“免费邮箱是门户网站的驱动力,”互联网分析师方兴东说,“它是用户与网站之间最稳定的胶带,肩负着吸引流量的重任。”
在中国市场上,免费邮箱的价值尤为突出。尽管中国用户已经超过了8000万,但占总数53%的最主要群体是24岁以下经济基础并不牢固的年轻人,他们通常更易受到免费的诱惑。
收费邮箱不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目前普遍采用的动态分配邮箱容量方式为技术与成本提供了可能性。第一次免费邮箱扩容之所以草草收场,与这种技术尚未应用有莫大关系,成本的高昂使网站很快便无法承受。
“现在邮箱的成本其实不高,虚拟空间的分配就象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比率,只要不发生挤兑,就永远可以周转下去。”原263华南区经理陈慧民说。
于是,唯一的悬念只是收费邮箱是否会因此受到冲击。但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CNNIC的调查表明,使用收费邮箱的用户对容量并不敏感,只有13.5%的人看重空间大小,35.5%的人更在乎可靠性,28.9%的人强调安全稳定。“消费往往具有不可逆转性,”陈诗峰问记者,“你如果习惯了收费邮箱,还能忍受塞满垃圾、速度不稳定、附件可能粘贴不上、随时可能被病毒炸毁的免费邮箱吗?”
一位熟悉网站运营的网易员工告诉记者:“除了以收费邮箱为主的263之外,电子邮箱在门户网站收入构成中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的事实是,无论是三大门户的财务报表还是摩根斯坦利的互联网研究报告,涉及收入时无一提及邮箱业务。
“在门户网站转身的过程中,市场重新发现了免费邮箱的价值,现有的环境也使这种价值的实现更具备了可行性。”陈慧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