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副总裁金建杭称,阿里指数是根据阿里巴巴网站的每日基本数据,包括网站浏览量、浏览人次、新增供求信息、新增公司和产品数5项指标以相应的权重计算出的一个数值。
作为合作方的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懿表示,由于在阿里巴巴交易的企业数较多,其指数从相当程度上可以体现电子商务市场的状况。而华夏信用咨询公司副总裁朱梅声称,阿里巴巴的中小企业都加入了诚信通体系,阿里指数不同于其他商务指数的特别就在于,它基于一个可信赖的用户群体。
但有质疑认为,阿里指数有越俎代庖之嫌。第一,目前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中国企业总数的20%,而其中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就更少,基于不到20%的企业数据而得出的指标很难全面衡量市场状态。
第二,阿里指数只是基于参与阿里巴巴平台的B2B厂商,而B2C和C2C市场状况都未计入。而在销售规模上,阿里巴巴03年的营收只在3亿左右,而易趣已达到10亿,当当和卓越合计也在2亿以上。如此,阿里指数充其量只在B2B市场上有参考价值,而对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缺乏说服力。
单枪匹马做标准
“阿里指数”的用意,有观点认为是尽早建立在电子商务尤其B2B领域的市场衡量标准,“阿里巴巴从阿里指数能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现在仍不明朗。但借此争夺话语权和推销其诚信体系则是提升行业门槛的好方法。”
由此联想到一个颇为相似的场面,今年3月,易趣主导举办“2004信用与电子商务高峰会”,借助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从易趣网上交易看中国网络信用之现状及建议》的研究结果。通过易趣提供的网上交易数据,北大对数据本身和网上信用机制做了诸多分析,展示出“信用制度对于网络经济的促进作用”。
易趣和阿里巴巴作法的相通之处,都在于用来自于应用实践的交易数据反过来指导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同之处在于,易趣借助积累起来的信用数据库提升C2C门槛,打击新进者淘宝网;而阿里巴巴是在巩固B2B地盘的同时,把标准延伸至整个电子商务领域。
而联系到近日阿里巴巴整合B2B和C2C平台,并进行相关并购的传闻,推出阿里指数问鼎对行业标准显然还有助于投石探路、定下铺垫。
但阿里指数的壁垒并不稳妥,其根基是几年积累的交易数据和诚信通体系;而其他电子商务厂商尤其是易趣同样具有这些数据。不同的是,阿里指数是B2B数据,企业为主体,而易趣是C2C数据,个人为主体。
如果阿里巴巴和易趣、当当、卓越等联手推出一个指数,显然更具公信力。但阿里巴巴单枪匹马的行动,正折射出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并未成熟,各路厂商为标准、舆论、和市场的争夺相持不下的格局。
阿里指数到底有何影响力,对手如何应对,阿里巴巴如何收场,大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