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值钱学历不值钱”的话题近期刷爆朋友圈,一时间“阶级固化”的话题被热议,教育被视为下一轮动态博弈的战场,特别是K12(从幼儿园到高中)。而同一时间段,在线教育初创项目的估值也水涨船高。
腾讯创业梳理了目前K12领域的工具型产品,这类产品已经从纯工具逐步下沉到一对一小班课与数据服务,并成为2017年以来最受资本关注的焦点。
主要原因
1、K12教育质量有标准化参照,工具型产品已在前期获得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AI技术全面扩展与提升产品效率,能更深入地对用户行为做在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分析。
2、尽管在线教育产品已在部分学校开始试点,但现实阻力仍然不小。
在线教育究竟在这一轮博弈中到底是帮忙,还是添乱?在下面这3位投资人看来,在线教育提升K12效率已势不可挡。
晟道投资合伙人张乐:用AI提升K12的教学格局已开始被学校接受
投资成绩单:学霸君C轮投资方
过去十几年,如果你来自农村或是三四线城市,通过上985或211高校你就可以改变命运。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优秀的师资都在往一二线城市走,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三线城市优秀师资越来越匮乏,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起到了辅助性作用。
学霸君就是很好的例子,学霸君为人所知的产品是拍照搜题,这也是流量最高的产品。中学生面对不会的题拍下来,通过付费方式获得老师在线答疑,老师还进行一对一的讲解知识点,并匹配对应知识点的题库,不断去强化训练学生解答能力。这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带来的价值。
中国有超过1亿的中学生,像学霸君、小猿搜题、作业帮这样拍照搜题的产品,所占领的K12市场容量是可以推导的,这些产品月活峰值到700、800万已经很好了,接下来各家发展路径都不同。
近期在线教育好几笔融资都突出了AI。在现阶段AI现在对K12的现实作用是,在单点实现突破,起到连接性作用,同时能跑一些数据出来。
比如学生拿到一款智能终端硬件,通过不改变他的使用习惯,在做习题、测验的同时会记录所有数据,包括思考时长、解答时长、正确率等,每个学生的答题轨迹细微数据都会被实时记录并上传到云端,包括文字答题的结果也会被系统识别出来,这样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能获得精准的数值,供学生老师参考。
对一个老师而言,他的精力经常被三个环节所占据:备课、教学、批改试卷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对老师有价值的是,第一个环节和第二个环节,第三个环节更多的是收集学生的反馈,这也是无法替代的。
一旦学生用了智能设备作业,云端去做统计分析,这就把老师从批改作业、统计教学结果里解放出来了。老师能花更多的精力在备课和教学的环节,做更有创造性价值的工作。
学霸君选择了一条比较难的路径——通过AI技术去建立一套优秀的教研体系。一个优质老师依靠多年经验总结,对知识点的系统性梳理很清楚。但一个普通老师要做到这些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
这套教研体系,等于是帮老师做一套优秀的工具箱,这个工具箱里,有智能型匹配的题库,有学生做题行为数据,有学生测验统计数据等等,老师拿来直接用就行。学霸君将这套推给三四线城市公立学校的老师,即便是非优秀教师,通过这套体系,也能有针对性地去辅导学生。这等于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教学的格局。
教育是极其个性化、试错成本非常高。能衡量这套体系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生能提高多少分。对学校来说,用这样的产品非常谨慎。
现在这套体系已在安徽一所中学开始试点:通过两个班级——一个实验班、一个非实验班,在一个学期内进行试点,一学期下来,两个班在期末考试中分别拿了第一、第二名。最低是提高了8分,最高提了40-50分。对于学霸君来说,把这套方法推进公立学校是重运营的事,但能提高产业链效率。我们在投教育类项目是从一个中长期角度去判断,因为晟道投资是一家综合性产业背景的基金,有教育业务板块,能给学霸君铺进公立学校一定的帮助。
接下来,AI在教育中的作用分三个阶段:
现阶段,AI在教育中能实现一些单点的突破,用技术连接去解决老师、学生的需求痛点,这个阶段涌现的工具型产品是用来提升学习效率。与此同时,通过云计算技术搭建一些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跑出一些数据来。要知道,在线教育在过去几年是没有收集数据的工具的。
第二个阶段,是基于AI工具和算法,解决个性化教育服务,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第三个阶段,基于AI的教育类产品会逐步普及。
要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考验。
蓝象资本合伙人宁柏宇:最大现实阻力来自保守的观念但2017在线教育会集中式爆发
投资成绩单:小伴龙、朗播网、音乐笔记、古筝笔记、爱天科技
教育曾是科技的洼地,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的渗透率远不如金融业、娱乐业那么强。但现在局面有两个变化:
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极大程度提供教育内容供给,比如洋葱数学、乐乐学堂提供非常好的教学内容,以免费或非常低的成本进入到公立学校里,让学生和老师获得优质的教育内容。
由于不同的人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同,那些处于信息发达地区的学校会因此获得更多的信息而形成马太效应。这让我们意识到,现在中国教育的问题是中国基础教育底线比较低的问题,科技可以极大程度上提供教育内容的供给。
另一方面,技术提升了老师教学的效率,解决老师工作强度的问题。但这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阻力,比如公立学校上了年纪的老师,他们一旦过了40岁对容易新鲜事物产生质疑,使用互联网教育产品会改变他的工作习惯,对他来说有压力。
其次,三四线城市的阻力可能比一二线城市的阻力稍大,不是经济上的问题,主要是人意识上的问题。三四线学校的校长对于固有的想法比较坚定,但中国人改变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一旦形成大的趋势,由政府来推动,校方态度转变会非常快。科技在改变各个行业的时候,只有顺序的不同,但没有任何行业会长期的置身事外。
我们已经看到,有些在线教育产品通过进入公立学校获得了数千万用户。学校从过去买硬件、买基础设施,到了现在买软件、买服务。现在一些偏僻地区学校的预算充足,而师资供给不足,只能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去进一步提升他的教育质量。互联网技术对公立学校的渗入已经势不可挡。进公立学校有一定阻碍,只是阶段性的问题。
2017年在线教育行业会集中式爆发。过去三年,各个垂直赛道的在线教育产品已经跑出了一些成功的商业模式,比如拍照搜题、在线练习这样的工具产品,跑出了很大的用户量并开始变现,甚至能维持基本收支平衡。这说明这些项目团队已不愁生存问题。
比如在线直播产品,获得了很大的用户量,很大的营收,因为直播补习是能挣到钱;现在教育媒体已经有10家,靠广告营收也活得都非常好;还有做课程内容输出的,把内容产品卖给学校,和学校的沟通也越来越顺畅。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线教育所有垂直领域、产品形式,都变现环节取得了突破。
到了2017年这个趋势会集中式爆发,能挣钱的会越来越挣钱,原来挣不到钱的,现在挣到钱了;原来只在单一领域做的,现在能跨领域去做;原来只能卖低价的,现在能卖高价。
2017年整个在线教育行业的产品增速,会让消费者也好,让媒体也好会有一个更强烈的感受:大家都在挣钱,已经不是讨论“在线教育行不行”,而是讨论“在线教育能做多大的”。
创新工场美国高级投资经理包蓓蓓:在美国,技术类教育创业公司已开始收割数据红利
投资成绩单:Wonder Workshop、WriteLab、ClassWallet等
首先,美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量相加与K12是平分秋色的,而前两者由于与经济收益更近,从变现角度讲更容易在美国跑通商业模式,是非常值得中国创业者关注的。
其次,美国K12体系和中国相比,硬件渗透率更高,体制内数据收集更成规模,过去三年入校的创业公司如果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则开始收割“数据红利”,在部分教育环节实现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
第三,美国的学校功能更加多元,在应试之外为小朋友和年轻人提供的社会训练值得国际机构关注。因为这些品类的服务可能会溢到发展中国家成为高含金量产品,比如VIPKID让小朋友自我表达和创造性训练。
教育并不是一个最容易被AI渗透的行业,因为很多数据来自于线下,或者是非结构性的,难以用于机器学习。但教学过程中很多任务又是天然容易被AI改造的。在美国学校和家庭为AI+服务支付的意愿很强,是一片适合有强大技术基因的教育团队深耕的蓝海。
数据会是未来AI类公司的一决胜负之地,而算法的“秘密武器”角色则会被削弱。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将成为强弱公司的分水岭,如何设计产品巧妙获取教学过程中的数据、而且将反馈用于自身产品的提升,将成为公司从1到100的大考。
从以上几位投资人的观点来看,阶段性的现实阻碍并不能阻止互联网技术对于教育行业的渗透。而眼下在线教育产品正迎来一大波红利,会加速产品效率与体验,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中产阶级们的对中场战事的焦虑,是不是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